文献综述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人们针对语音信息对阅读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传统意义上的阅读包括默读与出声阅读。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出声阅读。关于出声阅读加工过程的研究,最具影响力的加工模型是Coltheart等人于1993年提出的双通道模型(dual-route model)。双通道是指在出声阅读时,人们通过两种互不影响的通道对看见的目标进行加工。第一种通路,即词汇通路(lexicalroute),指人们将所看到的字的整体信息直接转化为字音信息,或将字形信息通过语义系统转化为字音信息;第二种通路,即组合通路(assembled/non-lexicalroute),指人们将看到的一个个字素(graphemes)分别加工成为一个个音素(phonemes)。双通道阅读模型能够解释不同文化环境下出声阅读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包括对于象形文字,即中文的研究。Chen H-C等人(2001,2012)认为汉语的熟练掌握者主要通过词汇通路进行加工。
在汉语拼音中,音段(segmental)信息包括元音(vowels)信息及辅音信息(consonants),超音段信息 (suprasegmental)指拼音的音调。在探究音段与超音段信息对出声文字阅读影响(2015)的实验中,MinWang发现,对于启动-目标出声阅读任务,即启动条件下的目标字命名任务,当目标为文字时,启动材料为拼音与启动材料为文字相比,前者使得目标的加工速度更快。例如,对“lian(2)-连”中的“连”的命名比对“怜-连”中“连”的命名速度快。但在进行简单出声阅读任务时,即单个字或拼音命名任务,对文字的加工速度快于拼音。MinWang等人认为这可以用双通道加工模型解释。对于拼音阅读,人们更倾向于通过组合通路进行顺序加工,而对于文字阅读,人们更倾向于通过词汇通路进行整体加工,在简单阅读任务中,对单个拼音命名时,需要将单个音素结合整体语音,故阅读拼音的速度变慢;对单个字命名时,通过词汇通路可以快速识别词汇,因此命名拼音要慢于命名文字。在启动任务中,拼音启动条件下目标字命名快于文字启动条件下的目标字命名,可能是因为相比于文字材料,拼音的读音更直观和清晰,拼音清晰的语音信息能够启动随后出现的汉字的语音,故在启动-目标任务中,拼音作为启动材料时能产生更强的语音启动,对目标字的命名时间变快。
然而,拼音启动条件下目标字命名快于文字启动条件下的目标字命名,还有一种可能的原因:由于启动-目标一致性导致的。例如,在“lian-连”中,启动和目标在字形上不一致;在“怜-连”中,启动和目标在字形上一致。根据Min Wang等人的实验结果,不一致的启动-目标可能产生了促进加工,一致的启动-目标可能产生了抑制加工。本研究的实验1准备检验这种可能性。
此外,还有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第一,目标字的字频大小。高频字在日常生活中被频繁使用,而低频字看起来较为陌生,因此,低频字的认读会更加困难。由于汉语熟练掌握者对于拼音与文字目标可能通过不同的加工通道进行处理,各个通道能够处理的资源量互不影响,我们预测:在文字启动文字(相同通道)的情况下,对困难任务,即低频目标字的认读时间会比对高频字的认读时间更长;而当拼音启动文字(不同通道)时,低频目标字的认读反应时与高频目标字的认读反应时差异较小。
第二, 目标字的家族大小。由于汉字有大量的家族字,lian(2)激活的语音信息可能与其家族大小有关,即可能快速激活lian(2)的同音字家族。同音字家族的大小可以用同音字密度(homophonedensity)表示(同音密度指与目标字读音相同字的数量多少)。前人实验证明,同音密度可能影响对汉字的命名速度。例如,Tan和Perfetti在1997 年的实验中发现,在进行语音介导的语义启动任务时,控制启动材料的同音密度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当控制了语义启动与介导启动组材料的同音密度后,介导启动组出现了显著的启动效应。Zhou等人在1999年的实验中使用了相同范式,但实验结果与Tan和Perfetti的实验结果相冲突。其原因可能在于二者对同音字密度的定义不同:Tan和Perfetti认为同音字的音调信息可以被忽略,但Zhou等人认为同音字的音调也应相同。我们无法确定在本研究中,同音密度是否会对出声阅读造成影响。本研究的实验3准备探讨这个问题。
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1)在启动命名任务中,启动材料与目标材料类型的一致性是否会对命名目标字的速度产生影响;(2)在启动命名任务中,目标字字频是否会对命名目标字的速度产生影响;(3)在启动命名任务中,家族大小是否会对命名目标字的速度产生影响。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