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红小说中的风景描写文献综述

 2023-10-24 10:47:45

文献综述

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萧红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天才女作家,她以个性鲜明,风格独具的文学创作构筑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在时代大潮的簇拥下,她不惧误会与寂寞的拒绝随波逐流,倔强的坚持着写作家的情感与人类的愚昧的文学观,不做为时政击鼓呐喊的宣传家,只做以我手写我眼之所观、写我心之所感的作家。萧红关注人,特别是北国的农民的苦难;关注人的生死,特别是对生与死的价值的追问;关注人的生活,特别是黑土地上一代又一代麻木愚昧且不断重复的人生。萧红的笔下,没有自我命运的英雄,他们只是在时代浮浮沉沉中的小人物,他们没有悲壮,没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只有麻木顺从、愚昧保守而又不断重复的卑琐苦难。在勾勒时代荒凉的背景下一幕幕命运的悲喜剧时,萧红的小说大多都有着丰富的风景描写和充满地方色彩的风俗画面,以纤细敏锐的艺术感受,运用忧郁感伤的诗化语言,传达出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含量与深刻的生命体验。当代学界普遍认为:风景书写不仅具有修辞学、叙事学的价值,而且具有文化阐释学的功能。“风景书写虽然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但是长期以来对风景的认识却一直停留在文学作品简单的点缀层面上。到了近现代,这种情况才发生了改变。20世纪初期,风景书写成为批评者一再强调的文学要素,同时风景书写也被认为是白话文学优于古典文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到了当代,这种意识进一步深化,风景书写极大程度地参与了中国小说现代品格的生成,风景书写除了具有叙事学意义,还被挖掘出各种文化阐释功能。”“风景的发现”是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一书中的核心议题,“风景”在他那里既是现代以来自然风景的发现(西洋风景画的风景,而非传统山绘画的山水), 更是一种隐喻,比喻所有“促使现代文学成为不证自明的那种基础条件”。风景描写实际上是人文意识、生活实践、共同情愫、历史记忆、民族认同以及文化政治等在“风景”中的物象呈现,是一种空间叙事,隐含着权力话语。本课题具有研究价值,而目前学界还缺少系统的、专门的研究,关于萧红小说风景描写方面,还没有达到充分和深入的认识,还存在相当大的研究空间。

对于萧红小说的研究,因为历时较久,分类繁多,基于本文研究立场,笔者认为主要侧重于分析与萧红小说创作中的风景描写相关的研究来阐释。正如张娇娇在《萧红小说的叙事学解析和意义》中总结道:萧红研究的进是一个历时性的过程,在时间上,大致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草创期(—是代表作《生死场》得到了学界著名作家鲁迅和胡风的高度评价,由此奠定了萧红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二是缅怀期 (文革结束前后),这一阶段多为哀悼性文章,借以表达友人、朋友对萧红本人及其作品的感性印象和评价,较有价值的是茅盾为《呼兰河传》作的序,路宾基、许广平、聂甜弩、丁玲的等人对萧红的緬怀论著;三是新时期以后,此后的萧红研究就呈现综合化,主要集中对萧红生平、身份和感情经历的研究;作品主题和社会性意义的研究;对萧红作品的创作风格和个性追求的研究;女性主义研究;与中外文学比较研究。四是九十年代末直到今天,研究者更多关注的是现代主义层面上萧红的精神世界与艺术表现方式,并试图揭开研究的面纱。此外,魏婷婷在《萧红小说研究综述》中也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基于本文研究方向,将主要参考新时期以来萧红研究中关于风景描写的相关修辞手法、思想内涵以及文体风格等方面的相关文章。

当下,学界虽然对于风景描写有了一定的关注和研究,但是这些研究也只是从各自的视角研究的成果,不成系统。有的著述也只是小部分涉及,并不全面。正如丁帆在《新世纪中国文学应该如何表现“风景”》一文中从几个方面谈了中国文学的风景描写的发展以及展望。首先就是从“风景描写”的文化背景入手,阐释其为何消逝的成因,从而证明“风景描写”是民族文化记忆和文学本土经验中不可或缺的审美元素。20世纪初期以后,风景被定义为“由包括自然的和文化的显著联系形式而构成的一个地区”。(约翰斯顿: 367—68)风景不再被看作是一种客观的、纯物质形态的存在,一种现实的自然景观,或者传达空间理性的视觉概念。风景问题不仅是一个关涉美学的问题,而且与文化、政治、权力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近年来,风景在西方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有关风景与记忆、风景与权力,风景与电影等相关论文和专著纷纷出版。当风景描写与民族、时代、地方、自然相联系,这个词也就具有了“隐喻意识形态的效力”,这种效力是由于“一个民族文化本质或性格与其栖居地区的本质性格之间,发展出一种更恒久的维系”。而萧红作品中的风景描写正是包含了对历史、民族、时代、本土、个人记忆等多方面的隐性表达。此外,小说中风景的描写,往往涉及到整部小说作品的时空架构、关联到作品的情感基调以及作者要表达的关于民族、历史、生死等方面的深沉思考,因此,认真探讨小说中风景描写的深刻内在意蕴对理解小说主题、作品的思想意蕴等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重视起来对萧红小说中的风景描写的研究,以更全面地解读萧红笔下所展现的生死场上的芸芸众生的平凡人生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伤痛和现实焦虑。

首先,在研究萧红小说思想内涵时夹杂对小说风景描写研究的期刊论文也有一些,但是比较散乱,具有价值的也比较有限。如郭晓平的《论萧红小说风景书写的隐喻机制》,主要就是围绕小说中的风景描写中的隐喻性来展开,论述萧红小说中的风景书写的隐喻性的体现、形成及其意义。萧红小说擅长运用比喻历来为人们所称赞,作者能够从其入手,创新性的发现风景书写背后的隐喻机制的形成,并总结其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及其所产生的意义,十分有趣。但是作者的研究仅仅限于此,并没有深入研究,如果研究者能够进一步深挖隐喻性的风景描写之后的内在意蕴,那么对于了解作品的思想主旨意蕴,阐释作者的创作意图将大有裨益。又如厉梅《抗战文学中的风景描写与民族认同》中对风景描写的阐述也仅局限于抗战文学,而萧红的小说不能简单的归类到抗战文学中,而且是她作品中关于抗战内容的风景描写的意义也不局限于民族认同这一范畴。虽然作者已经关注到了小说中风景描写其背后的有关民族的内在意蕴,但是却只是整个论文中的一处的论点,并没有结合萧红的具体作品进行系统的论证和说理。相类似的研究还有乔芳的《论萧红短篇小说中的风景描写》只是从自然景物描写的表象呈现、生命蕴含及情景契合方面展出对风景描写的论述,且局限于萧红的短篇小说。以及马宝成《诗意的批判与关怀——略论萧红小说中的自然风景描写》中将萧红小说中的自然风景描写分为两种,一种具有局限性,烙印着主观化的色彩,有种宿命论的倾向。另一种风景的描写却自然而然,清新亮丽,且多是与其小说中的人物遭际产生鲜明的对照,形成强烈的反差;或言风景描写的蕴意在于反衬小说中人物命运的遭遇。论文对萧红小说的风景描写的阐述仅局限于自然风景,讨论的也只限于自然风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审美风格的形成的影响。

其次,还有一些文章主要从萧红小说的文体风格、美学特征及创作心理方面进行研究,亦或是从萧红的整体创作上探究,较少涉及风景描写,缺乏系统的归纳整合,如李向辉的《批评的批评: 萧红研究回顾》主要是从现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对萧红及其创作在文学史上的评价与地位的变化的回顾,以及对产生变化、出现不合理之处的原因的分析和阐释。范智红的《从小说写作看萧红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只着重于她的三部小说文笔句法和修辞手法《生死场》、历史意识和叙事结构《呼兰河传》和人物形象和无逻辑结构《马伯乐》中最凸现的特征与主题。虽然在论述《生死场》关注到萧红在叙事写景方面的一些显著特征,“萧红的场景描绘以造型为目的,她强调景物的状态和这状态给观者造成的视觉效果与心理效果,每一画面通过固定的视点呈现出来,而画面与画面之间省略了逻辑关联 ,甚至省略了其中的时间性因素,场景印象深刻而漠视了行动的目的性。”但并未对萧红小说中的写景进行深入的探讨,仅仅是笼统地将其归结为作家感受世界的方式以及表达方式的产物。摩罗的《生死场的文本断裂及萧红的文学贡献》较为详细全面地对《生死场》这部萧红的代表作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分析,对长久以来将这部作品归结为抗战作品进行了较为充分地反驳,从生命意识、生存困境、心灵的荒凉以及死亡恐惧与乱坟岗意象等几个方面对作品主题和内涵以及萧红独特的具有开创性的文学贡献进行阐述。相类似的还有姜志军《论萧红小说的美学特征》、、艾晓明《戏剧性讽刺──论萧红小说文体的独特素质》、齐秀娟《地域文化视野中的萧红小说及其创作心理研究》等。

再次,对于萧红小说风景描写的研究,在研究其空间叙事时提及小说风景描写内在意蕴的也有一些。例如曾军、柳青在《叙事中的风景》中主要论及风景在叙事中既具有时间性,也具有空间性,也使风景成为空间叙事学进而展开文化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阐释风景的美学涵义、解读《到灯塔去》进行风景解码、分析风景的聚焦问题、总结风景的叙事时间问题、以及阐释风景在空间叙事及其文化向度地位和作用等五个方面展开论述。刘银芳的《论萧红小说的空间叙事》分为五个章节,从萧红小说的空间存在形态、空间与叙事者、空间与小说结构、空间对时间的改造空间与语言的空间化五部分内容对小说进行论述。重点探究的是空间对小说叙事的干预。沙媛媛的《萧红小说的空间叙事》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萧红的小说进行分析,叙事视角的选择与转换,即对小说中定点叙事与视角转换带来的空间效果;叙事结构的艺术建构,即强调萧红小说中对空间的凸显和对时间的淡化;叙事意象的空间展示,包括家园意象和对立情感意象。这些论文着重从叙事学角度对小说中的自然及社会风景的描写进行阐述,具有创新性的整合和解读,但缺乏对萧红小说中的风景描写的系统全面的研究。相类似的文章还有钟蓓蓓《萧红小说的空间叙事研究》、龙波兰《呼兰河传的空间叙事》、程振兴《论呼兰河传的空间形式》、刘艳《限知视角与限制叙事的小说范本——萧红呼兰河传再解读》、王金城 《诗学阐释:文体风格与叙述策略——呼兰河传新论》、林幸谦《萧红小说的女体符号与乡土叙述——呼兰河传和生死场的性别论述》等等。

此外,基于研究需要,本文参考了一些关于风景研究的论文和专著,尽管未直接对萧红小说展开分析,但是其中涉及对风景理论和其他作家作品的阐释,这些内容对于本课题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例如郭晓平《风景的发现:中国现代小说风景书写研究演变》认为“风景书写极大程度地参与了中国小说现代品格的生成,风景书写除了具有叙事学意义,还被挖掘出各种文化阐释功能。”以及唐宏峰《风景描写的发生——从老残游记谈起》,这些文章对中国文学中的风景书写及研究演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对于从微观上理解风景的定义,从宏观上把握萧红小说风景描写对于现代文学的贡献都具有借鉴意义。毛凌滢《风景的政治———库柏小说的风景再现与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张箭飞《风景与民族性的建构 ———以华特·司各特为例》、吴晓东《郁达夫与中国现代“风景的发现”》这些文章则较为具体地将风景理论与作家作品联系起来,对于本课题中对萧红小说的风景描写进行展开具有启发作用。此外,还有一些国外有关风景研究的专著,如福科的《权力与话语》、温迪·J.达比的《风景与认同》、西蒙·沙玛的《风景与记忆》、 W.J.T.米切尔的《风景与权力》、柄谷行人的《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迈克·克朗的《文化地理学》、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的理论形态研究》、等在理论层面给予本课题指导和参考。

最后,还有一些研究萧红生平及创作的评传类型的专著和文章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美国学者葛浩文博士的著作《萧红评传》,无论就其内容的启发性还是著作的影响力而言,它都是有史以来萧红研究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该著作不仅资料翔实地考证了萧红的一生,而且结合创作背景评价了萧红各时期的创作。此外,作者更着力于考察萧红作品的独特性和价值所在,从而力图为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寻找合适的位置。这一努力无疑是卓有成效的。其他优秀的专著还有季红真的《萧红传》,作为同样是东北大地上生活过的文学女性,季红真以她细腻独特的视角以及尊重资料、力求详实的研究态度,为我们生动地展示了萧红作为叛逆者如何倔强执着地行走完她曲折而又传奇、短暂而又充实的一生。这些对于了解萧红其人其文都大有裨益。黄晓娟的《“雪中芭蕉”— 萧红创作论》从时代文学的大潮中,考察萧红的个性化创作,探寻萧红在文化哲学层次上的精神追求,深入研究萧红在现代女性写作史上和现代文体史上的独特贡献。论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家园的找寻,第二章:精神的家园,第三章:故园之恋,第四章:女性的天空,第六章:自己的园地,第七章:多元的视角,从多个角度较为全面地对萧红的创作进行分析。林贤治的《萧红和她的弱势文学》从生平经历和创作的几个特点展开分析,阐述了萧红与众不同的风格以及她对于中国文学的独特贡献和可贵之处。但也只是在谈及萧红创作的自由风格时提及她注重场景切片的特点,未对作品的风景描写展开分析与点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