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回归,在现代汉语中解释为回到、返回,是一种趋向于倒退的动态活动,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归属意识,代表了一种回环的状态和结果。而回归意识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主动精神活动过程,是在社会环境和自然人性本能发展难以协调的矛盾中,个体主动要求返回纯粹人类本性,从而获得精神归属,重新审视社会存在及发展意义的精神回环过程,也意味着一种身份的建构和文化的认同。很多作家的回归意识通过文学作品得以体现,蕴藏着独特丰富的内涵。严歌苓是近十年来北美华文创作成就显著、颇具影响力的新移民作家,其作品如《小姨多鹤》、《陆犯焉识》等不断被搬上荧幕,因此受到广泛关注。她笔下对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关怀,折射出丰富复杂的现实和人性。严歌苓在移民期间的创作过程中,通过塑造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体现出回归意识。这种深沉的回归意识,因受作者的人生经历、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影响而打上“严歌苓式”的烙印,其作品根植于中国大时代的环境中,伴随着与世界文学的交流融合而产生独特的文学特质,显示出独特的文学研究价值,存在相当大的研究空间。因此,严歌苓小说中的回归意识值得重视并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有利于全知全能地理解作家本人及其作品中体现出的精神世界,更会对探究回归主题在文学作品中的内蕴与价值有所裨益。
学术界对于“回归”的定义与研究,大多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界定的“乡土回归”层面,也可以理解为“寻根”。如丰云的《在跨国主义视野中审视华人移民文学的回归主题》、郝丽平,黄振林的《论严歌苓新移民小说的漂泊主题》等,都是这一层面上的代表性成果。又如刘艳的《从文化乡愁到家园记忆的历史书写———以於梨华和严歌苓为例》,通过两位女性作家在故国眷思、家园记忆的历史书写方面嬗变因素的考察, 可以见出海外华人女性作家在创作心态、文化心理、现实生存等方面的层层嬗变与演化。虽然藉由她们各具特色的去国经验与文学书写的表达,能够引发我们对海外华文女性写作的思考,但对于回归意识的研究价值还是相对比较有限的。
目前对于严歌苓的移民文学以及小说研究的文献数量较多,但普遍着眼于对其作品中塑造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以及边缘人物的分析和价值探究,如张丹凤的《人性的回归,挑战革命历史,只为活着——解读严歌苓第九个寡妇的生命姿态》、王诗琳的《畸形家庭中的健全人格——小姨多鹤中的女性形象及人性意识》等;或是集中于对作家叙事艺术、写作策略方面的研究,如张浩的《历史视阈与文化叙事——论严歌苓小说“文革”叙事的嬗变》、高红梅的《严歌苓女性乌托邦的写作策略》等。
对于严歌苓小说中回归意识的解读,通过分析作品人物性格从而升华到人性、精神家园回归的高度的也不在少数。如綦珊的《灵魂之根的追寻与隐喻——论严歌苓长篇小说陆犯焉识》,通过对《陆犯焉识》中的知识分子陆焉识的两次出逃的研究,挖掘出第一次是对家庭和爱情的忏悔,第二次是在与现实境遇格格不入的情况下对独立自由意识的追寻的行为本质。再如倪丽婷的《人性的放逐与回归——严歌苓小说芳华中的人物形象“刘峰”解读》,借对《芳华》中曾被捧上神坛的“活雷锋”刘峰所涉及的“触摸事件”的解读,对正常人性、欲望的回归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一层面上的研究成果虽然表现出独特的视角,但大多局限于某一单一向度,不够具体全面。
综上所述,以上所提及文献对文学作品中尤其是严歌苓小说中的回归意识理解分析不够系统全面,缺乏更深层次的研究。本课题旨在通过对严歌苓回归题材小说的研究,对回归意识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加以整合梳理,进一步阐发作家作品中回归意识的深层内涵,探究其产生根源、社会意义以及独特的审美价值,更有利于对作家的精神世界进行总结和升华,并在现代文学环境中反思人性本源。由此可以看出,本课题具有明显的创新和研究价值。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本课题立足于严歌苓回归题材的小说,突破传统意义上界定的“乡土回归”层面,另起炉灶,对回归意识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加以整合梳理,通过对《陆犯焉识》、《小姨多鹤》、《第九个寡妇》、《芳华》等作品中典型人物所体现出的回归意识的分析,将几部作品进行比较研究,从回归的词汇意义出发,多角度、多层面探究回归意识的本质。不局限于单一角度进行解析,而是拓宽视角,结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萨特存在主义等相关理论,深入剖析“回归”产生的背景及意义,联系作家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对作品中人物的精神世界进行总结与升华,从而进一步探究作品的回归意识的独特价值和魅力,在现代社会、文学环境中反思人性本源,更会对探究回归主题在文学作品中的内蕴与价值有所裨益。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