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语音研究综述文献综述

 2023-10-18 10:03:16

文献综述

国外研究现状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当今国际交流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清晰易懂的语音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基础,语音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意义的表达。

英语在传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当地文化的广泛影响,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英语变体。这些英语变体不仅保留了标准英语的一些特点,而且增加当地的文化特点。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经有了大量的英语变体。除了被公认为标准英语的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外,还有澳大利亚英语、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马来西亚英语、中国英语、日本英语等等。这些不同英语变体逐渐被世界人民所理解和接受。

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分为三个同心圈:内圈、外圈和延伸圈(Kachru,1985)。内圈是指以英语为母语,人们通过自然习得掌握英语的国家。外圈代表曾经是英国殖民地的国家,如印度和新加坡。这些国家在英国的统治下,英语成为官方语言用来交流。延伸圈则指英语为外语,并且通过学校教育习得英语的国家,如中国。

如今,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英语变体出现了,学者们从词汇、语法、句法、语音等角度探讨了英语变体的特征。

国内研究现状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英语的变体,即“中国英语”,受到了热烈的讨论与研究,英语语音的研究成果颇丰富。但我国语音研究早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 赵元任(1933)就发表了英汉语调对比的论文《英语语调(含美语)和汉语语调研究初探》,对英汉语音的异同进行研究。自那时起,英汉语音研究成为我国英汉语言对比的一个重要领域,涉及发音语音学、音位系统构成语流中的音变、音节、音高体系以及重音和节奏等方面。到了八十年代,出现了一大批语音研究的学者,如桂灿昆(1978)发表《汉英两个语音系统的主要特点比较》,赵德梅(1995)出版了专著《英汉比较语音学》,喻云根(1994)和潘文国(1997)也分别在各自的《英汉对比语言学》和《汉英语对比纲要》提到语音的特征,但这些研究大多是对英汉语音系统的特点和异同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讨论,对英汉语的重音、语调、节奏方面的异同进行了有深度的分析。此外,也有一些论文讨论英语和某一种方言的比较,如方淑珍(1957)发表了《英语和广州话语音比较分析,马川冬、谭伦华(1998)的《四川方言音系与英语音系的初步比较研究》等,这一类的研究大部分是以英语为比较基点,拿汉语来对比。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对于中国英语语音的研究不再只局限于英汉语音对比,而是更加注重于对中国英语语音研究,开始从其他因素阐述语音本身的特征。比如(1)元音、辅音、塞音;(2)重音、吞音、加音;(3)韵律、语调、音位、语感;(4)语音迁移;(5)语音意识;(6)语音习得与语音教学等,大致是从上述六个方面来进行研究。2005年,马林将中美学生进行对比,研究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不同元音发音的难易度排序;周卫京、邵鹏飞和陈红(2010)在《英语专业大学生对RP英语元音感知的实证研究》一文中采用PR的元音目录对88个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20个英语元音感知测试,得出结论男女间对元音的感知存在差异。对于辅音来说,更多的是对辅音丛的研究。曹瑞斓(2015)在《基于标记区分假设的中国EFL学习英语音节首辅音丛产出研究》一文中以标记区分假设为理论依据,研究了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英语音节首辅音丛的产出情况。英语塞音有清浊之分,2009年王茂林运用实验的方法,对比美国人与中国学习者英语词中塞音的发音情况。经过研究发现,中国学习者英语塞音发音为部分浊音的比例相对较大。陈晓湘与郭兴荣(2017)实验考察了L2水平对中国学习者英语词重音产出的影响。胡敏(2013)以听辨意识的方法探究了中国大学生英语语音意识发展及影响因素。杨秀娟(2015)通过实证研究探究东北方言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在音素及超音段音位的语音负迁移影响。裴正薇(2014)在分析本土化模式和通用语模式的可行性之后,结合我国国情指出当前我国英语语音教学仍应坚持英语本族语模式。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中国英语语音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课题拟对这些成果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进行综述研究,并在此基础之上得出国内外对中国英语语音研究的异同,从而对未来的语音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帮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