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1.引言
地质灾害是指在地球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由各种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所形成的灾害性地质事件。地质灾害包括突发性的,如火山、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也包括渐进性的,如水土流失、地面沉降和土地荒漠化等。由于自然变异和人为作用所导致的地质灾害的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裂缝等,每年给人类社会造成重大危害。InSAR技术和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为地球资源与环境监测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而且为地质灾害的调查和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手段。长期以来,这些技术已经成为对区域地质灾害及其发育环境宏观调查的不可缺少的先进技术,在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裂缝等地质灾害的调查、监测和研究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大型工程建设的环境灾害调查及防灾减灾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2.国内外研究状况
20世纪60年代以前,地质灾害研究主要限于灾害机理及预测研究,重点调查分析灾害形成条件与活动过程。70年代后,随着地质灾害破坏损失的急剧增加,促使人类把减灾工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一些发达国家,开始进行灾害评估工作。期间美国地质调查局开展了大量的滑坡、坍塌、泥石流和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区划研究工作。
1965年年,WI.Garrison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地理信息系统大量地应用于地质灾害,国外尤其发达国家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地质灾害研究方面做了较多工作。随着高精度遥感技术的出现,遥感“眼”在地质灾害的评价与预测方面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如法国利用SPOT卫星三维测量立体成图技术进行大范围的灾害监控.另外干涉雷达技术和差分干涉技术也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研究.如目前正在运行的四颗雷达卫星——加拿大的Radarsat、欧洲的ERS-1和ERS-2以及日本的JERS-1都可达到毫米量级的位移监测。
我国地质灾害研究工作起步较晚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多以地震灾害研究工作为主。“八五”期间,我国的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才全面开展,重点反映在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矿区灾害等。八十年代,西安矿业学院杨梅忠教授开始对煤矿区地质灾害问题开展研究,并从内外力型地质灾害链入手分析其成因,随后在地质灾害链、灾害群、灾害系统及灾害效应的理论与实践上开展研究。90年代后科学工作者们对我国地质灾害的类型、特征、影响因素、分布状况和区域发展规律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理论、新观点。徐军伟2015年利用遥感技术,查明了湖南省地质灾害情况,对地质灾害点进行了预测和解译;刘懿俊利用InSAR技术对2017年浙江南部发生的大面积山体滑坡事件进行了监测,并有效发现了灾害起因。
3.总结
遥感技术和InSAR技术在我国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逐渐凸显出来。这项技术不仅可以对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的预警,还可以对地质灾害实现有效防控,降低地质灾害的破坏程度,保障地质灾害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川藏铁路沿线中因环境复杂、地貌特殊的原因,地质灾害监测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天空地立体监测技术手段能极大地解决山区铁路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地质灾害监测种种难题。我国对川藏铁路沿线地区地质灾害监测极为重视,为此要在综合现行监测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逐步提升对地质灾害监测的能力,保障川藏铁路建设安全与沿线居民的安居乐业。
4.参考文献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