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波超声波电机位置伺服控制研究文献综述

 2023-08-10 16:02:09
  1.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超声波电机是一种全新概念的微特电机,其原理是利用压电材料的逆压电效应。相对于传统电机有许多优势。近年来,在航空航天、精密仪器、机器人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由于其系统自身复杂的非线性以及固定参数的时变性,给电机的控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对于超声波电机和其控制方法的研究,一直都是专家学者们的关注重点。

超声波电机是在20世纪末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电机,与传统电机不同,没有绕组和磁极,不靠电磁作为传递能量,而是利用压电材料的逆压电效应,通过转换压电振子的超声振动形成驱动能力,实现超声波振动能转换成机械能并最终依靠摩擦力来驱动转子运动。与传统电机相比,主要优点为结构简单、单位体积转矩大、低速大转矩、制动转矩小、机械时间常数小、无电磁噪声、既不受外界磁场影响,也不产生杂散磁场。由于其高精度的特点,常用于照相机、摄像器、显微镜等光学仪器;同时,体积小、响应快、无磁场干扰使得超声波电机在机器人、计算机、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1]。虽然经过了20多年的研究和发展,但超声电机技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靠摩擦传递功率,运行效率低,只有10%-40%,而传统电机可达80%以上;磨损严重,寿命较短,目前只有1000-5000h;输出功率较低等[2]

1973年,美国的IBM公司的H.V.Bath博士首先研制成功原理性超声电机,该方案的提出使得超声波电机由理论走向实践[2]。80年代起,日本以指田年生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致力于开发实用性超声电机,到90年代初,日本的超声电机开始进入商用。超声电机在20世纪末期发展中,日本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许多名校和公司都对超声电机开展了研究和生产[3]

对于超声波电机的控制技术在90年代初开始。1992年,日本学者Yuji Izuno利用模糊推理算法,把速度差作为输入量,避免了超声波电机无法精确建立动态或静态模型的问题,解决了超声波电机非线性的问题。1994年,Yuji Izuno又将模糊控制应用于超声波电机的位置控制。将加入了输入信号相位差的驱动频率作为控制变量,实现位置控制。应用模糊控制,使得控制速度和精度都得到了提高。1998年,Yuji Izuno使用光电编码器测量超声波电机的速度,并用其与设定转速的差值来作为驱动电路的输入量实现电机控制[4]

1998年,日本学者Tomonobu Senjyu等采用神经网络控制将非线性系统近似为线性系统,将电机的输入输出线性化,通过频率不变,调节两相相位差来控制电机速度与位置。由于调相调速有死区,Tomonobu Senjyu提出采用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来补偿死区[5]

我国对于超声波电机的研究也渐渐有所成就。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的一些高校和研究所,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南大学、中科院长春研究所等都开展了对于超声波电机及其控制方法的研究。1989年,周铁英、董蜀湘等人申请了我国首项关于超声波电机的发明专利,并研制了微型圆柱式超声波电机,但直径只有1 mm;1995 年,赵淳生研制成功了环形行波超声波电机;2008 年3 月,超声波电机产学研基地在连云港成立,开始重点生产和销售超声波电机[6]

随着超声波电机在国内研究渐渐成熟,许多学者都展开了对其驱动与控制的研究。

2002年,魏守水等人在《模糊控制原理在超声马达定位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中将模糊控制原理应用在行波型超声电机位置定位系统中,从模糊化、模糊推理和去模糊化三部分详细讨论了模糊控制器(双入单出)的设计,并在单向定位系统中进行了初步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7]

虽然,采用模糊控制,不会用到电机的数学模型,结构简单,当控制器运行良好时,性能稳定可靠。但却有控制系统复杂的缺点,还需要有足够的经验。

2003年,李华峰、辜承林在《使用自适应控制的超声波电机精密位置控制》中提出了一个使用差分方程表示的电机数学模型,根据这个模型,设计了采用自适应及P控制相结合的超声波电机位置控制器。使用自适应控制可补偿电机特性的非线性及时变影响, 而P控制则可使电机克服死区的影响。但是这种方法带来了高阶次的数学模型和复杂的计算[8]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