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自我——从黑人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紫色》文献综述

 2023-02-18 20:21:08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一、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相关的研究动态

研究目的及意义:

艾丽斯沃克1944年2月9日出生于南方佐治亚州的一个佃农家庭,父母的祖先是奴隶和印度安人。8岁时,被玩具枪射瞎了右眼。1961年获奖学金,进入亚特兰大的斯帕尔曼大学学习,正赶上美国民权运动的高涨时期,她即投身于这场争取种族平等的政治运动。1962年,艾丽斯沃克被邀请到马丁路德金的家里做客。1963年艾丽斯到华盛顿参加了那次著名的游行,与万千黑人一同聆听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的讲演。大学毕业前在东非旅行时怀孕,当时流产仍属非法,她经历了一段想要自杀的痛苦时期,同时也写下了一些诗歌。1965年艾丽斯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当时是民权运动中心的南方老家继续参加争取黑人选举权的运动。在活动中艾丽斯遇上了犹太人列文斯尔,俩人克服跨种族婚姻的重重困难结为'革命伴侣',艾丽斯再一次怀孕,但不幸的是在参加马丁路德金的葬礼时因悲伤而痛失孩子。在列文斯尔的鼓励下,艾丽斯继续写作并先后发表了诗集《一度》(Once,1968)和小说《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次生命》。1972年艾丽斯到威尔斯利大学任教,开设了'妇女文学'课程,这是美国大学最早开设的女性研究课程。艾丽斯此时还担任了《女士》杂志的编辑,但仍坚持写作。1973年、1976年艾丽斯先后出版了小说集《爱与烦恼》和长篇小说《梅丽迪恩》。在《梅丽迪恩》中,艾丽斯沃克叙述故事的才能和刻画复杂人物形象的本领已臻成熟。梅丽迪恩在民权运动中既感到精神解放又孤立无援的矛盾心理也反映出艾丽斯自己对所经历过的政治浪潮的深刻认识。遭到白人,包括3k党的骚扰和威胁,1976年,沃克与他丈夫离了婚。艾丽斯随后辞去工作开始专职写作,在旧金山,她遇上《黑人学者》的编辑罗伯特亚伦,不久即与之共同生活。1982年是艾丽斯沃克的事业巅峰期,她发表了小说《紫色》,于1983年拿下了代表美国文学最高荣誉的三大奖:普利策小说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全国书评家协会奖。《紫色》从此成为美国大学中黑人文学与妇女文学的必读作品。

在艺术手法上,《紫色》采用的是传统的书信体小说的形式。但艾丽斯沃克突破了以往书信体的基本构思和创作原则,并不注重细节、真实,而是着力夸张、变形的手法,具有强烈的超现实性和诗意。自七十年代中期之后,美国许多重要的女作家都开始尝试具有实验性的对女性自我的建构和解构的小说形式,如莫里森的《最蓝色的眼睛》(1970)、马丽安娜赫瑟的《说话的房子》(1975),这些作品的出现,标志着她们对以男性为主的叙述方式的传统,以及传统的女权主义小说的可贵反省与大胆更新,然而在很多方面都不能充分表现妇女生活的特征。《紫色》在叙事技巧上的独到之处还体现在艾丽斯沃克对语言在叙事策略中的作用的充分把握,西莉特有的南方乡村黑人方言(她唯一知道的语言)制造了一种直接的真实效果,但同时又将读者与叙述者的环境有意拉开了距离--他们是局外人、陌生人,说的是另外的一种语言。通过强调西莉与内蒂所使用的不同的语言(内蒂受过教育的、来自外面的遥远的世界的语言)强调叙述者的转换,因而内蒂的信的出现也就使西莉有了对话的可能,使故事继续发展下去,而且使西莉与上帝的对话顺利地转换到西莉与人的直接对话。伴随着西莉的成长,西莉的语言和思想也越来越成熟起来。故笔者本次研究的主题是寻找自我从黑人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紫色》。

狭义上说,本文旨在从小说内容及故事发展上分析主人公的自我寻找,提出自己的理解,帮助读者以此为媒介,更好地理解父权制下的女性主义。另一方面,笔者也希望本文能为文学分析和文学评论提供新的视角和想法,帮助以英语为第二外语的学习者更好地发现英语文学的深层韵味和无穷魅力。

关键字:女性主义 双重压迫 姐妹情 两性和谐

相关的研究状态:

《紫色》受到了众多批评者的青睐。美国评论家从黑人女性如何寻找自我、书信体风格、叙事技巧等方面对这部小说进行了研究。例如,罗宾霍尔认为小说的情感冲击,不是来源于个别读者的个人能力,而是小说的叙事技巧,尤其是聚集和复调技巧的运用,而国内的研究主要分为五大类:对主人公西莉的人生历程、女性意识觉醒的论述;对沃克妇女主义主张的探讨;对《紫色》的书信体风格、叙述模式的探析;小说中宗教意识以及透过小说对作者的写作立场和民族意识的研究等。笔者也对这颇受争议的小说十分感兴趣,也想一探其中奥秘,发表自己的见解。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