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溶药物纳米晶增溶技术研究文献综述

 2023-02-10 01:16:45

一、课题背景纳米晶技术是仅由药物晶体与少量稳定剂形成的亚微米胶体分散体系,药物纳米晶体是被稳定剂层覆盖的纳米级的固体药物颗粒。

药物的纳米晶体化能够改变原料药物的固有性质:与粒径较大的药物粉末相比,纳米级的药物颗粒溶解速率加快,溶解度增大,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粘附性。

据统计,现阶段通过高通量筛选得到的药物有40%难溶于水, 而通过直接合成法得到的药物有60%难溶于水。

将纳米晶技术运用到难溶性药物的研发与生产中,能够解决难溶性药物在体内生物利用度较低的难题。

在生物药剂分类系统(BCS)中,这些化合物属于BCSⅡ类或者Ⅳ类,II类药物的溶解性差但渗透性好,是药物纳米晶体的最主要候选者,但在某些情况下,溶解性差且易渗透性差的BCSⅣ类药物,其粒径减小,使得溶解速率和溶解度增大,在体内形成较高的浓度梯度,这可能会改善该药物的渗透性,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口服药物递送是基于纳米晶体的产品最流行和最方便的给药途径,已上市的产品有混悬剂、片剂和胶囊剂。

在固体口服制剂的开发中,保持其可再分散性(即重新水化后重新形成纳米颗粒的能力)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其卓越的临床性能的前提。

为了这个目的,添加基质形成剂(例如糖)是生产可再分散的固体纳米晶体配方的常用策略。

在肠胃外给药途径(皮下、肌内、静脉、皮上、动脉)中,基于药物纳米晶技术的制剂通常具有靶向性,载药量高和使用常规方法易于灭菌的优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