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文献综述

 2023-02-02 22:59:09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一)、课题背景简介和研究意义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间不同文化的交流也日益密切。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使得中国政府的对外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两会发布的重要官方文件,展现的是中国方方面面的发展现状,是一类庄重严肃的公文。其用语简明扼要,凝聚了很多中文专家的智慧。《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是中国向世界宣言的重要手段,其翻译质量会影响到国外受众对中国国情、政策、文化的理解。因而其翻译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目前国内外仅有少量学者讨论公文翻译的困境和翻译技巧,对于特定的公文笔译更是缺乏标准,因此有必要运用一定的翻译理论来指导公文的翻译实践。尤金奈达博士是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语言学家,其以功能对等为核心的翻译理论是最早传入中国的翻译理论之一,对中国的翻译事业发展有很大贡献。公文功能性强、语言简洁、具有特定的格式等特点都为运用功能对等理论来指导公文翻译实践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二)理论基础及研究手段

功能对等的雏形动态对等最早出现在奈达的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1964),书中还提出了形式对等。在与查尔斯泰伯合著的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1969)一书中将动态对等理论和《圣经》的翻译实践相结合,展现了功能对等理论的精髓,介绍了在此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技巧和步骤。

奈达首先提出了 动态对等:所谓动态对等翻译, 是指从语义到语体, 在接受语中用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发语的信息。上世纪80年代他又将其修正为 功能对等,其实两者实质上是相同的。奈达强调, 要达到等效目的, 意义对应必须优先于形式对等, 翻译首先要译意。

奈达将翻译定义为翻译是首先在意义上,其次在风格上用接收语再现与源语信息最接近的自然的对应信息。奈达对翻译的定义说明目标语与目标文本的接受者和源语与源语接受者的关系要能大致对等。正是这双方的关系为功能对等提供了基础。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目标语读者的反应应当和源语读者的反应本质上相似,否则文本应当做出适当调整以回应原始的反应。鉴于此,译者应当使用各种翻译策略来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

(三)、文献综述

在功能对等理论传入中国以来,有不少学者基于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发表了不少论文和著作。如谭载喜的《新编奈达论翻译》(1989)全景式地介绍奈达翻译理论思想的发展脉络、阶段划分、先后变化、内容全貌及其价值和贡献;中国著名翻译理论家金堤在In Search of the Principle of Equivalent Effect(1998)一书中证明了功能对等理论在汉译英实践中的适用性,特别阐释了三个重要概念,即受众、效果和对等指出两文本之间对等不是机械的对等而是综合性的对等,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要考虑到各种因素;马慧娟在论文《对奈达等效理论的再思考》(1999)中对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了合理分析,详细分析了奈达理论的可行性和局限性,通过引用大量实例,和其他翻译理论得出的译文比较,得出了奈达的理论可以更有效的指导翻译实践的结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