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合对农村低收入农民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分析
一、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在1998年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中,住院后自己要求出院的农村患者中60.5%是由于经济上的原因,没有经费再继续住下去,这一比例在2003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中增加到73.1%,同时30%的贫困家庭认为医疗卫生支出是使他们陷入贫困的主要原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对全国118个村的医疗卫生状况的调查表明,大病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在调查的贫困户中,约41%是由于疾病导致了家庭贫困(韩俊、罗丹,2005)。医疗保障缺失,医疗费用快速上升,造成农村居民患病就诊率下降,这对低收入农民而言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因此,看病贵、看病难 已经成为农村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农民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了保障农村居民基本医疗服务利用,减轻农村居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我国从2003年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农合是我国8亿多农民健康和医疗服务利用的保障,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我国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保障人民的健康方面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我国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财政资金建立全民覆盖的基木医疗保障体系。若按照财政补助新农合每人200元,8亿农民参加新农合,2011年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补贴就达1600亿元。我国要建立全民医保体系,新农合是全民医保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将有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入新农合,因此其实施效果需要实证的研究。那么新农合是否降低了农村低收入农民的自付医疗费用、增加低收入农民对医疗服务的利用,切实解决了农村低收入农民看病难问题?作为社会统筹型医疗保障制度,新农合是否促进了社会公平?这几个问题变得至关重要。
本毕业论文的撰写目的为对新农合对农村低收入农民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新农合在改变农村低收入农民就医行为、增加农村低收入农民对常规医疗服务的利用及降低农村低收入农民自费医药费用方面的效果以及进展。对新农合的效率以及公平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并观察其弊端和需要改善的地方,提出一些相关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现有文献对新农合实施效果的研究主要集中2003年新农合启动初期,是在新农合筹资额较低情况下得到的研究结果。陈在余、蒯旭光(2007)运用CHNS 2004年的调查数据,发现低收入农民是否利用医疗卫生服务以及医疗支出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而新农合对此并没有显著的影响。研究认为,新农合实施初期的筹资水平较低,为了保证基金的收支平衡、控制风险,必然要缩小补偿范围和降低补偿比例,从而降低参合者的受益水平。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发现,新农合的报销比例对医疗支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证实了补偿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新农合作用的观点。虽然新农合没有降低自付的医疗费用负担,但是新农合提高了参合者对医疗服务的利用(谢至,2008)。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新农合实施以前,患者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就诊,新农合的实施提高了患者对医疗服务的利用,释放了低收入农村居民对医疗服务的有效需求。高梦滔(2010)利用农业部固定观察点数据(RCRE) 分析新农合对于农户医疗卫生服
务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农合能够有效地增加农户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在控制了收入等变量的影响后,参加新农合使得低收入农民一年内就诊总次数平均增加0.29次,且增加的主要是对乡镇卫生院服务的利用。
在公平性方而,文献基本上支持新农合改善农村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的不平等。褚金花等(2009)利用在山东和宁夏两省的调查数据计算了新农合门诊报销和住院报销的集中系数,发现在2006年和2008年,新农合的报销都是有利于穷人的,且受益公平的改善程度在2008年有所提高。低收入者的医疗服务需求收入弹性更高,因此新农合的收入转移效应可能对低收入者的影响更大,但同时如果医疗服务的价格上涨过快,低收入者虽然有新农合,但是仍然无法利用医疗服务,那么新农合会扩大健康和医疗服务利用的不平等。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