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技术合作研究文献综述

 2022-11-26 19:26:44

文 献 综 述

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 研究背景

随着科技全球化的加深,科技和创新资源的全球流动日益频繁,国际科技合作成为推进国家科技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提高科技实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国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和支撑[1],也是解决跨国、跨区域和涉及全人类共同利益科学难题的关键途径。世界各国纷纷通过国际科技合作来寻求将最具优势的生产要素和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与本国优势进行重新组合和配置,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科技创新对经济的支撑亟待加强。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访问东亚和东南亚时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2015年,经国务院授权,中国正式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南,展示了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希望能与周边国家携手构建合作框架,以共同谋求进步的发展思路[2]。2017年“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是创新之路,倡议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3],具体内容包括: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和技术转移4项行动。这说明促进科技发展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部分[4]。促进科技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是科研合作,专利合作是科研合作的重要方式[5],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技术合作关系及发展水平,展示了各国在不同技术领域开展合作的倾向和能力。

1.2 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学术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通过对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技术合作情况的多维度、多角度分析,有助于探寻和解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合作的主要特征、动态演变过程以及相关影响因素,可全面揭示和呈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合作发展的总体态势,为沿线国家科技合作深化发展提供政策依据。其二,作为重要的存量技术知识,专利合作是不容忽视的跨国技术合作形式[6]。大部分跨国知识流动可归因于专利合作网络,网络中知识流动是双向的、互惠的[7]。发达国家在该区域的专利布局也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性大国一直是发达国家重要的专利合作对象[8]。因此,呈现 “一带一路”跨国专利合作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科技领域的合作,共同提升该区域各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其三,尽管已经有关于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科技合作的研究,但关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合作的研究大多是科技论文合著,有关专利合作的研究较少,并且关于专利合作的研究大多是从计量角度探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合作态势,关于影响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之间进行技术合作的主要因素的研究较少。本文将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技术合作情况,基于引力模型探究影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技术合作的主要因素,有助于把握“一带一路”的科技合作特征,为进一步加强和推进“一带一路”科技创新战略实施提供支撑。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由于国际合著文献(合著论文和合作专利)作为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可测度性,论文数据库和专利数据库提供了结构化的标准数据库,基于合著论文和合作专利的科学计量分析成为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9]。

早在1963年,普赖斯[10]在《小科学,大科学》一书中对无形学院的科研合作问题进行了研究,由此开创了科技合作研究的先河。普赖斯研究发现,自20世纪初期开始,合著论文所占比例稳步上升,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到1980年的时候将不再有独著论文。显然,该项推理和预言不可能实现。但是,普赖斯所指出的发展趋势是正确的,科研合作确确实实在不断增强。美国社会学家Zuckerman(1968)[11]、科学计量学家Glanzel和Czerwon等(1996)的研究成果表明,科学合作活动的规模和范围随着科学活动的快速发展而迅猛增长[1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