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真菌SP-5次生代谢产物研究文献综述

 2023-01-02 17:48:55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一、研究问题

在地球上,真菌是产生次级代谢产物的大军。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陆生真菌已经几乎被发掘利用。由于人类对天然产物的需求,我们需要将目光看向71%的海洋。在海洋真菌中由于海洋这个开放的大环境,根据真菌生活环境和条件不同可有潮间带真菌、深海真菌、热带真菌、极地真菌等不同种类的分类。极地具有独特的地理及气候特征,除短暂的夏季 部分地区有冰雪融化外,其余均被常年的冰雪所覆 盖。变化极大的光照辐射、季节性的光照时间、极低的 温度造就了极地微生物特殊的生物学特征。极区因此被认为是个潜在、重要的微生物资源库,也可能是产生新型生物活性物质和先导化合物 (如抗冻酶、 抗氧化酶、抗生素、 多糖及脂类等)菌株的潜在种源地[1]。而海洋环境中高压、高盐、低温、极少光照的特殊环境也赋予了海洋真菌一些特殊的代谢途径以及特殊的次生代谢产物。自二十世纪以来国内外对海洋真菌以及极地真菌的研究正在不断发展,但是对于极地海洋真菌的研较为缺乏,对其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方法和活性鉴定有较少文献报道。本课题旨在通过极地海洋真菌SP-5发酵培养之后提取其代谢产物通过实验的方法测定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有望在此次试验中发现新的天然化合物。

二、发展状况[2]

真菌因其能够产生种类繁多、结构新颖、活性多样的代谢产物,成为药物及其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自从1986年Pug首次对南极海洋真菌报道以来,国内外对极地微生物进行了大量

的研究,展现了极地微生物丰富的多样性。但由于样品采集困难等因素,相比较于温带和热带真菌的研究,极地来源真菌的多样性、次级代谢产物和生态功能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缺少系统性和持续性。但目前在国内外关于极地海洋真菌的研究更新快速。

自 1991年,孔华忠等从南极乔治王岛26个样品中分离岛60株丝状真菌,从30.7%的样品中分离到了毡状金孢霉,其菌株数占总菌株数的41.6%。至今二十多位科学家带领自己的课题组从不同的极地地区采集到的样本进行试验得到许多新的先导化合物,激起了研究者对极地微生物的研究兴趣。2014年,顾谦群等从南极深海来源的 Penicillium crustosum PRB-2

中发现了含有高度氧化的、罕见的 3,3a,9,9a-tetrahydro-1H-furo[3,4-b]chromen-1-one

结构母核的新骨架化合物penilactone A、B。试验表明菌株具有产生非核糖体肽合酶以及聚酮合酶的潜能。在抗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变形杆菌),抗肿瘤(小鼠

P388 淋巴瘤细胞)以及抗病毒(甲型H1N1 流感病毒)。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