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皮细胞损伤与血栓形成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2023-01-01 21:18:56

开题报告内容:

一、立题依据

内皮细胞的功能早已引起高度重视。内皮细胞在调节微循环、保持血流的正常流态、维持血管内外的平衡以及在细胞的信号传导等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伤后,其功能和作用将受到影响,必然导致循环的障碍。由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表面失去光滑度,容易引起血小板的附壁和聚集,最终造成血栓的形成。

血管内皮系统是人体最大的自分泌、内分泌和旁分泌器官,他的面积约为700㎡,重约15kg,覆盖整个血管系统并至心内膜表面。十几年前,血管内皮细胞还被认为仅仅是血液与血管壁只见得一道屏障,近年来随着一氧化氮(NO)的发现及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内皮细胞可分泌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在调节血管张力、炎症、脂质代谢、血管生长和重构,特别是血栓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NO是由L-精氨酸在内皮型NO合酶(eNOS)的作用下合成的,是血管内皮分泌的一种重要的血管扩张物质,可以抑制血小板集聚及平滑肌细胞增殖,防止血栓形成。此外内皮细胞还可以表达和分泌其他抗凝物质如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血液中的E-选择素、von Willebrand因子(vWF)和NOx等都可以间接反映内皮细胞的状态。

1970年,Gaynor等在兔血中发现了循环内皮细胞(eireulatingendothelialcell,CEC),此后Hladvoec等建立了分离CEC的方法,并发现CEC数量的变化可以反映许多病理因素对血管的损伤。文献报道可能由于血液中氧含量的减少,血管内皮组织细胞缺氧,CE变性坏死,脱落增加,CEC计数结果高于正常,并且在形态学上与正常新陈代谢衰老的血管内皮细胞有明显的区别,故CEC数目的增多和形态的变化可作为活体血管内皮受损的特异而直接的指示物。通常理论上认为EC的平均寿命有3个月,因此每天都有许多EC衰老、脱落,经血液携带至特定的场所进行处理。CEC就是指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凡是从循环血中获得的EC,其中包括无核的EC残骸和有核的、可供体外培养的EC。由健康人群中所测得的CEC数目,反映了EC新陈代谢的基础水平。

目前,通常用于表示CEC的单位为细胞数0.9ul,第三军医大学杨映波等从100名健康人群测得的CEC值为1.3士0.7/0.9ul,该值与Iwata等从72名健康日本人测得的CEC值(1.59/0.9ul)比较接近。与循环血中其他正常血细胞相比,CCE具有独特的形态特点,如体大,呈皱缩、折叠或扭曲状,细胞核大多消失或呈深染固缩状,胞浆嗜酸着色,符合坏死细胞的特征。在脐静脉和CE培养片中均存在与CEC形态极为相似的脱落CE,提示健康人群外周血中的CEC可能来源于正常代谢过程中衰老的VCE。从VCE向CEC过渡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其形态变化主要有细胞肿大、胞膜破坏和胞核脱落等。而VCE在体内的代谢清除过程及时间仍无确切的临床报道。

血管内皮细胞在生理状态下最基本的功能是抗血栓形成,以保证血液流体性与循环管道通畅性。而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伤或激活被认为是血栓形成的首要因素。生理情况下,血管内皮细胞被认为是对凝血系统、抗凝系统、血小板、纤溶系统及血管本身都具有双重作用,可合成并释放多种活性物质,包括促凝物、抗凝物、细胞粘附分子、血管舒缩因子及信号传导物质等,这些物质相互拮抗使血管内皮细胞的抗血栓与促血栓作用保持动态平衡。而当血管内皮细胞被激活或被损伤时,其正常生理功能发生改变,活性物质的表达异常,这使得抗血栓与促血栓作用失衡,若同时有血液和血液成分的改变,可导致血栓形成。近年来,血管内皮细胞在血管壁抗血栓和促血栓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已成为医学生物学领域中的重点研究的对象。

血栓形成是临床各科疾病种常见的一种病理过程,血管内血栓形成造成组织缺血和坏死而影响器官功能危及生命。血栓形成可见于心房室腔,动脉、静脉和微血管。血栓是在活体的血管系统中形成的凝块栓子,它受到不同血管内血流的影响,因此它的结构特点不同于体外静止状态下形成的血块。正常生理状态下止血作用是通过血管内血管、凝血系统和血小板维持血液的溶胶状态,一旦血管破裂,通过止血作用能迅速在血管裂口处形成止血栓子,阻止血液流失。止血栓子是由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和纤维蛋白组成。止血栓子形成后在活化的因子XIII作用下,使纤维蛋白更为稳定,并使成纤维细胞进入栓子使栓子机化修复损伤处。在完整的血管内形成的血栓也经历和止血栓子一样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溶栓疗法要尽早应用溶栓药的原因。

生理状况下血管内皮具有抗血栓和促血栓的双重性,但以抗血栓为主,这主要依赖于血管内膜在结构上的完整光滑和内皮细胞分泌许多物质参与抗血栓。如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释放前列环素(PGI2)、内皮衍生松驰因子来抑制血小板聚集,分泌抗凝血酶Ⅲ、结合肝素与分泌肝素样粘多糖,并参与蛋白C系统的抗凝,合成和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对纤溶成分进行装配并增强其活性,以达到其抗栓的作用。血管内皮细胞不但能合成Willbarnd及凝血因子V,参与生理性止血,同时还能够合成和分泌一些抗凝物质,参与维持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内皮细胞在抗凝中的作用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2.1.1抗凝血酶Ⅲ(AT-Ⅲ)的分泌:除了肝脏产生AT-Ⅲ外,内皮细胞也能合成和分泌AT-Ⅲ。AT-Ⅲ是一种多功能的丝氨酸蛋白酶的抑制物,除对凝血酶有抑制作用外,对血液中其它以丝氨酸为活性中心的活化的凝血因子如Ⅸa、Ⅹa、Ⅺa、Ⅻa也有抑制作用,是人体内最主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活性约占整个抗凝血酶活性的70%。肝素的抗凝作用就是通过与AT-Ⅲ结合后,使AT-Ⅲ的抗凝活性增强而实现的。由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存在有肝素和肝素样物质,内皮细胞又不断分泌AT-Ⅲ,因此,血管内皮表面如果存在激活的凝血因子很快就可被灭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